2025/04/21 12:02 PM

2025三陰性乳癌篩檢新趨勢:揭開早期發現與預後的關鍵

2025三陰性乳癌篩檢新趨勢:揭開早期發現與預後的關鍵

Article cover

目錄

引言

很多乳癌篩檢的宣傳都在強調早期發現的重要性,但若談到「三陰性乳癌(Triple-Negative Breast Cancer, 下稱 TNBC)」時,大家的疑問常常更多。由於三陰性乳癌的生物特性比較具有攻擊性,病程進展也可能比較快,常叫人一聽就擔心不已。這幾年也有不少人在乳房影像檢查(如:乳房X光攝影,又稱作「乳房篩檢」)後被告知有可疑腫瘤,後續病理報告證實是三陰性乳癌,心裡難免想問:「做乳癌篩檢,真的能幫助發現這種比較兇險的癌症嗎?若是篩檢找到的,預後會不會比較好?」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2020年的全球癌症統計,乳癌是全球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之一,約佔全體癌症病例的 11.7%。在臺灣與歐洲等地,乳癌的盛行率同樣居於女性癌症的前幾位,而三陰性乳癌又佔了全部乳癌約15\~20%不等。這種癌症由於缺乏荷爾蒙受體(雌激素與黃體素)和 HER2 訊息,導致化學及標靶治療的選擇相較有限,就診民眾往往聽到診斷就十分憂心。

這篇文章要帶大家了解一項橫跨 2013 至 2020 年、針對三陰性乳癌的回溯性研究,這項研究來自義大利都靈的一家醫學中心,總共收錄了 353 例三陰性乳癌個案,分析了篩檢偵測(screen-detected)與臨床症狀偵測(symptomatic)的差異。透過探討腫瘤階段、病理切片、預後分析,我們得以明瞭:雖然篩檢確實能幫助提前發現,不過後續是否真能帶來獨立的預後優勢,還需要更深入的證據。對一般民眾或學子而言,深入理解這個議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評估「是否該定期做乳房篩檢」,以及「三陰性乳癌真的這麼可怕嗎?」

下文將詳盡解說研究中兩大技術重點與結果,並討論其在未來臨床應用時可能面臨的困難,讓有需要的人能更加透徹地掌握資訊與作出健康決定。

CancerFree

研究亮點

1. 你可能不知道:影像判讀特徵其實難辨三陰性腫瘤

首先,這份研究針對 353 例義大利都靈的三陰性乳癌病人,區分為「篩檢偵測」和「臨床症狀偵測」兩組來進行比較。很多人以為三陰性乳癌的影像特徵應該相當鮮明,但實際上,研究顯示這兩組在乳房X光攝影判讀上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差別。也就是說,不管疾病是透過定期篩檢時發現,還是因有症狀(如腫塊、皮膚凹陷、乳頭凹陷等)才前往檢查,這些三陰性腫瘤在影像學上的表現多是「腫塊為主、較少廣泛的微細鈣化」,但不足以從表面就判別出它的惡性程度。

其實這些特徵,早就藏有線索:三陰性乳癌由於大多數呈現明顯的腫塊,而不常以零星微鈣化為主,因此在例行檢查時有時並不容易被很早就一眼看出。下方為該研究提到的射出性數據整理:

篩檢偵測 vs. 臨床症狀偵測三陰性乳癌之部分特徵比較 | 特徵 | 篩檢偵測 (n=177) | 臨床偵測 (n=176) | | 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 | | T1/T2 腫瘤大小 | 96.6% | 75% | | 淋巴結陰性 | 62.4% | 48% | | 合併鈣化 | 約 19.2% | 約 18.2% | | 呈現腫塊為主 | 60.0% | 47.3% |

可以看出,光從「腫瘤在影像中的表現」這個面向,兩組並沒有巨大的落差,強調了三陰性乳癌在乳房X光上往往以明顯腫塊出現,再透過後續切片、病理與免疫染色才能確認是否為三陰性。

2. 其實這些特徵,早就藏有線索:預後真正關鍵不一定是篩檢本身

研究人員發現:與「臨床症狀偵測」相比,「篩檢偵測」組的三陰性腫瘤整體而言確實在統計上有較佳的無病生存期(DFS)和整體存活率(OS)。不過一旦將腫瘤期別(stage)、血管侵犯(vascular invasion)以及某些特殊的組織學型態(如:metaplastic)等重要因子一併納入多變量統計模型後,僅依篩檢或臨床症狀偵測來區分,對預後的獨立預測力就不再顯著。

換句話說,真正影響預後的核心,較大程度依賴「是否早期發現」,而早期發現通常伴隨較小的原發腫瘤、較少淋巴轉移,以及是否具有血管侵犯等。有些腫瘤若同時欣見腫瘤浸潤淋巴球(TILs, tumor-infiltrating lymphocytes)比例高,更可能帶來較佳的預後。這提醒我們:任何乳癌都可能獲益於「儘早診斷」,尤其三陰性這種生長速度偏快的腫瘤,更需要注重篩檢的時程管理。

總結來說,自我追蹤身體狀況和定期檢查都是有幫助的,但三陰性乳癌並不會因為在篩檢中被發現就「自動」變得高度可治癒,它更依賴於腫瘤在發現當下處於較初期,並在後續能及時接受正確的治療策略。

挑戰與未來發展

在現實的臨床環境裡,執行大規模的乳房篩檢計畫仍有困難。以下幾點是未來推動三陰性乳癌研究與臨床應用時可能遇到的挑戰:

  • 影像判讀難度高:三陰性乳癌不見得大量出現微小鈣化,因此有時篩檢時會被忽略。此外,若腫塊的特性不典型(如邊緣模糊不清但含大量纖維組織),也可能難以於早期在篩檢中一次看得非常清楚。
  • 早期樣本不足:由於三陰性乳癌佔所有乳癌的比例大約 15\~20%,樣本量本就比較少,若再細劃分不同的分子或組織學次型,樣本就更有限,導致許多分析會受限於統計力量不足。
  • 模型未廣泛普及:臨床若能有更精準的預後評估模型,納入腫瘤大小、淋巴結、血管侵犯、組織學型態、一部分生物標記等,能滿足對三陰性亞型個案更早期、個別化的判讀。但目前許多醫院或篩檢中心,對於特定預後模型或輔助分期系統的導入程度仍有限,導致實際落實上有難度。

未來若能結合更細緻的基因檢測(例如:發現某些基因突變,如 BRCA1/2 或更多相關指標),再搭配病理及其他生物標記,也許能更有效掌握到那些「早期就可能惡化」的病灶,進一步提升治療成功率。除此之外,加強臨床醫師與放射科醫師之間的雙向溝通、病理科與外科的及時協調,也能大幅降低遺漏、誤判的風險。

結論

這項回溯性研究包含 353 例三陰性乳癌,深度分析了篩檢偵測與臨床症狀偵測在腫瘤特徵與預後上的差異。結果顯示,篩檢偵測的確能較常發現較小、淋巴結陰性的早期腫瘤,因而帶來更好的無病生存期與整體存活率。但若同時考量腫瘤期別、血管侵犯、特殊組織學型態與淋巴球浸潤程度等因子之後,偵測方法本身並非獨立影響預後的關鍵。研究強調的重點是「早期發現」和「病理特徵」才是真正影響長期預後的用力點。

對一般民眾來說,最直接的行動呼籲就是:如果你也擔心乳癌(尤其三陰性乳癌)的風險,除了定期照顧好自我健康,更要把握篩檢時機,配合醫師安排持續追蹤,才能守住健康的第一步。別等到摸到明顯硬塊或身體不適再就醫,因為提早介入就有助於得到更完整的治療選擇。

Reference